畢節地區釀酒歷史興于明初、盛于清代,數百年前就近乎無縣不有,無村不釀,酒文化底蘊厚重。據《畢節縣志》記載,尤以民國時期畢節首富劉熙乙創辦的泰和酒莊所釀造的“劉茅”最為著名,當時的“劉茅”與其他四家(分別是“華茅”、“賴茅”、“王茅”、“金茅”)并稱為“五茅”。
1942年因抗日戰爭需要,泰和酒莊(畢節酒廠前身)整合當地釀酒作坊成立川滇東路運輸局(酒精)燃料廠,生產運輸燃料支援抗戰。為我國的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;1953年正式更名為地方國營畢節酒廠。1957年組織技術人員到瀘州老窖學習瀘型酒的釀造,通過學習總結運用,1958年精制而成的畢節酒注冊使用“畢節”商標,畢節酒正式問世;1983年即被評為貴州名酒,是貴州老八大名酒之一,擁有廣泛的品質知名度。在名酒品牌相對稀缺的貴州,畢節酒廠“名酒”的身份,將為產品和渠道提供極具競爭力的品牌賦能。